三体式中「顺劲」与「逆劲」的结合是形意拳发力的核心原理,需通过身体矛盾力的协调与呼吸、意识的整合实现。以下从定义、动作要领及协调方法展开分析:
一、顺劲与逆劲的定义
顺劲:指肢体伸展、外放的力量,表现为肌肉的舒张与劲力的纵向穿透,如前手前推、后腿蹬地的动作。
逆劲:指肢体收缩、内蓄的力量,表现为肌肉的裹合与劲力的横向整合,如后肘回拉、前膝内扣的动作。
关系:两者需“对拉互争”,如弓弦张弛,形成“外撑内裹”的整体劲力。
二、上肢的顺逆劲结合
前臂动作
顺劲:前手前伸时,虎口撑圆、掌心回缩(如“鸭子巴掌”),指尖前顶形成纵向穿透力,同时手腕挺直以贯通劲路。
逆劲:肘部下沉坠劲,肩窝后缩与前伸形成对抗,通过“三星”(肩窝、肘窝、腕窝)支撑感保持手臂既伸展又内含收缩力。
后臂配合
后手置于丹田处,肘部裹紧并向内拉拽(逆劲),与前手顺劲形成反向牵拉,增强躯干稳定性。
三、下肢与躯干的矛盾力整合
腿部协调
顺劲:前腿微曲承担30%体重,脚尖正对前方,前趟发力如“趟泥步”;后腿弯曲承担70%体重,后蹬推动形成纵向推力。
逆劲:后膝内扣、胯根松开(如“夹剪劲”),与前腿形成横向拧裹力;腰部稍回拧(“龙折身”),通过脊柱对拉整合上下肢劲力。
躯干整合
头顶上领(顺劲)与腰部下塌(逆劲)形成脊柱上下对拉;含胸拔背(胸腔扩张为顺劲,背部裹合为逆劲)贯通躯干整体力。
四、呼吸与意识的调控
呼吸方式
采用腹式呼吸(“真人呼吸入踵”),吸气时气沉丹田蓄力(逆劲),呼气时劲力贯注四肢发力(顺劲)。
配合“炸肋呼吸法”,通过膈肌扩张收缩增强腰腹弹性,辅助顺逆劲转换。
意识引导
顺劲时意念如“推山岳”,逆劲时如“拽绳回拉”,通过“三尖相照”(鼻尖、指尖、脚尖)强化劲力传导。
五、协调要点
矛盾力平衡:避免单一方向用力,如手前推时需同步坠肘、膝前顶时需胯根回缩,形成“伸中寓缩、缩中寓展”的动态平衡。
整体性:通过“三扣”(肩扣、掌扣、足扣)与“三圆”(脊背圆、胸圆、虎口圆)实现六合(手与足、肘与膝、肩与胯合)。
六、常见误区
僵硬发力:刻意追求对抗会导致动作僵化,需保持“形松意紧”,以呼吸引导劲力自然流动。
局部用力:忽略腰胯整合,仅凭手臂或腿部发力,需通过“丹田抱气”意识贯通全身劲力。
三体式顺逆劲的融合需长期站桩体悟,初期可借助镜面观察动作对称性,逐步达到“形正气顺、劲力浑厚”的境界。
七如何通过练习提升三体式顺逆劲以下为提升三体式顺逆劲的系统训练方法,整合头部、躯干、呼吸与劲力传导要点:
1、核心姿势调整
头部与脊柱
头顶虚领(顺劲)与尾闾下坐(逆劲)形成纵向对拉,保持脊柱中正,避免前俯后仰。
下颌微收,舌顶上腭,喉部放松以贯通任督二脉的气机流动。
肩部与上肢
沉肩坠肘,肩井穴放松,两臂形成“推拉互争”:前手前推(顺劲)时后手回拉(逆劲),肘部裹合如抱球。
手掌前推时掌心微凹(顺劲蓄力),回收时掌心内裹(逆劲蓄劲),指尖始终含顶劲。
下肢与步法
前脚外撇45度(顺缠),后脚内扣30度(逆缠),重心前三后七,通过胯根松沉实现蹬地力传导。
前膝微屈不超脚尖(逆劲支撑),后膝内扣蓄力(顺劲待发),形成“夹剪劲”矛盾力。
2、呼吸与劲力配合
腹式呼吸调控
吸气时气沉丹田,腹部膨胀蓄逆劲,脊柱纵向拉伸;呼气时气贯四肢,腰腹收紧发顺劲。
转换瞬间闭气(短暂屏息),增强腰腹弹性,如崩拳发力时配合“哼”声短促呼气。
呼吸节奏与动作同步
顺劲动作(如推掌、前趟步)配呼气,逆劲动作(如回带、拧腰)配吸气,形成“吸-蓄-呼-发”循环。
3、整体协调训练
三节贯通
根节(腿):后腿蹬地发力(顺劲)→ 中节(腰):拧转传导(逆劲)→ 梢节(手):螺旋前推(顺劲),实现“起于脚、发于腰、达于手”。
练习时以“外三合”(手与足、肘与膝、肩与胯)强制动作联动,避免局部发力。
矛盾力强化
前手前推与后手回拉对拉,头顶上领与胯根下沉对拉,形成“五弓张力”,增强顺逆劲转换弹性。
4、意识引导要点
想象头顶悬丝上提(顺劲)与足底生根下扎(逆劲),强化上下对拉感。
发力时意念“推山不着力”,回收时意念“拽绳不断线”,保持劲力连绵。
5、注意事项
避免重心前倾导致后腿虚浮,始终维持“单重”状态(重心在后腿)。
初期可对镜练习,检查肩胯是否同步转动,避免出现“扭腰不转胯”的断劲问题。
通过3-6个月系统训练,可逐步掌握“顺逆相生、刚柔互济”的劲力本质,实现“形松意紧、周身一家”的整劲状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